【人間社 李雪麗 台中報導】2021-08-12

佛光山惠中寺於農曆七月「孝道月」啟建報恩法會,8 月9日諷誦《梁皇寶懺》卷五,並禮請旗山禪淨中心監寺慧專法師線上開示法要。從《梁皇寶懺》與慈悲的因緣,談人間佛教「治心十法」中之第四點,用慈悲對治瞋恚,勉勵大眾以慈悲心,契入大乘教法。

《梁皇寶懺》十卷開頭都有其供養,代表對諸佛菩薩及佛法的恭敬心。卷五中果供養的「果」象徵結果、成果及佛果。成就善果的關鍵在於起心動念,供果時,發願善心淨念,才會成就善果,而最高的果報是成就佛果。即能自我覺悟,也能幫助他人覺悟,正所謂「自受用,他受用。」更是智慧的用,與慈悲的行,達到圓滿的境界。

佛前供果並不是為了換取世間的酬報,而在於學習從布施中,減少貪瞋癡等物慾煩惱,覺察自我貪愛執著。各卷不同的供養,則彰顯祖師大德,從不同角度來啟發智慧,勸勉與會大眾了解其內涵,而非執著於表象,更不能輕視供養的意義,不忘學佛修道的發心,感受佛陀教導的慈心。

《梁皇寶懺》又稱《慈悲道場懺法》,乃因寶誌公禪師,夢中感應彌勒世尊救濟現世,悲憫來世的慈悲大願。因此創制懺法,祈願幫助眾生藉拜懺因緣,懺悔罪業,持戒不犯,不起慢心、瞋心、妒心及貪心。對貧病無依的眾生,也能升起慈悲救護之心,不忘失菩提心。

禮懺文中禮拜佛號,第一拜都是彌勒佛,最後一拜是觀世音菩薩,如此巧妙的安排是為了引導大眾具慈悲心,才得以深入內化經文中的法義與精神。再者,懺文中以「皈依世間大慈悲父」為段落結語,可見慈悲在梁皇寶懺中之重要性。

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八萬障門開。」佛教將瞋恨心比喻為火,能燒功德林,又如同刀劍,會傷害法身慧命。《法苑珠林》中記載,瞋恚有六過患:失善法、墮惡道、造惡口、喪法樂、竊善心、遭禍患等。造成人生旅途窒礙難行,連親人都可能反目成仇。如《佛遺教經》所說,「瞋恨之害,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生後世,人不喜見。」

欲消滅內心瞋恨的火焰,就必須用慈悲的法水,慈是「予樂」,悲是「拔苦」。人我之間起衝突之因,在於少了同理及包容之心。古德有云:「向前三步想一想,退後三步思一思,瞋心起時要思量,熄下怒火最吉祥。」慧專法師建議想要發火前,可以深呼吸,想想有無其他管道可以解決問題,或請教善知識,討論應對的方法。

慈悲是成就菩薩第一要件,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開示「慈悲沒有敵人,慈悲沒有障礙」。《梁皇寶懺》卷五,「解冤釋結第九」懺文提到懺者待人處事要合情合理,隨順因緣,不要有過分貪求及期望,減少抱怨,便可遠離怨恨的因。懺文開宗明義提到「一切眾生,皆有怨對。一切怨對,皆從親起,若無有親,亦無有怨,若能離親,即是離怨。」無所執著心不貪求,就不起怨對。

懺文中也指出很多怨對是由於沒有智慧而產生,以致一切六親眷屬,皆是我等三世怨根。因此要減少家庭紛爭,夫妻需互相包容,父母則不要想操控子女。懺文最後提出解冤釋結的方法,「滅苦之要,唯有懺悔。」

慧專法師強調,身為佛弟子,要深信因果,不管過去是否傷害他人,不論有意或是無意,都要藉著拜懺,至誠懇切懺悔,乃至代替一切眾生懺悔,憫念一切眾生。藉禮懺功德長養悲心,以慈悲行來防治瞋恚心,用慈悲心治瞋恚病,將禮懺功德迴向與自己曾有怨對的眾生。

星雲大師也教育弟子,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。佛教三藏十二部,包含無量法門教義,皆是以慈悲為根本。大乘佛教的菩薩道,即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。慧專法師期盼大眾,透過梁皇寶懺的禮拜,涵養慈悲心,皈依自身三寶,斷除疑問,發願回向,徹底懺悔自身的貪瞋癡,業緣圓滿,身心清淨,無諸煩惱,自在無礙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