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8-11
佛教講罪從心起,是指貪瞋癡慢疑各種煩惱升起時,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惡業,隨著情緒流浪生死,隨著業力流轉生死輪迴。煩惱是自我對貪愛、執取所生。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懺除罪業要從心著手。
懺除罪業的方式有二:一、覓心了不可得(體空觀),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一切煩惱,為如來種」、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煩惱正是成就佛道的資糧,因此佛陀稱提婆達多為他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緣。孔雀吃了毒果實,成就美麗的羽毛,也是一種體空觀。如果只是擔任義工,在事相上修,在理相上卻毫無體察,無法轉念,順著自己舊有習氣,受害最深的是自己。
二是對治:盡力行持善行,以對治所造惡業。這是從「五停心觀」的修行方法而來。如光明可以點亮黑暗,善行可以感化罪惡,學佛修行之人則可以依止經典、諸佛菩薩聖像、供養佛法僧三寶、稱念諸佛菩薩聖號。
如果貪婪為一種病症,那對治的藥方就是知足。經典中對於貪的定義為對於所緣境想要獨佔、霸佔的一種心理狀態。《清淨道論》以油燈上的油垢來比喻,油垢不清除,就如同貪覆蓋在菩提心上,使菩提心不能發起。所謂的利慾「薰」心,無始劫以來,眼貪色,耳貪聲,鼻貪香,舌貪美食,身貪柔軟華服床鋪,而產生五欲過患。妙南法師舉例,如完成一項重大計畫,就大吃大喝慶祝,過多的負荷使身體器官遭受迫害;又如年輕人無節制上網,沉溺網路世界,而造成身心損傷。
從唯識學來看,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是由第六意識所指揮,而攀緣外境,造成身口意貪婪執取等行為,會產生潛在勢力以種子的形態存在,再回薰阿賴耶識,遇到合適的境界,相應的因緣就會現行。所謂「現行薰種子,種子起現行。」過去傳統佛學,用「不淨觀」對治貪婪,但不容易達成,因此星雲大師呈顯佛法真義,用現代語言,以知足來對治。
妙南法師認為知足的關鍵在於「知」,也就是具備透徹的覺察力、觀照力及反省力,不陷溺於貪。「苦」,巴利文dukkha,就是無法滿足,無法承受或忍受,不能知足,便會產生苦。
東京奧運羽球女子單打8強賽中,戴姿穎與她的好友泰國伊瑟儂拼鬥到最後一刻,筋疲力盡躺在球場上,享受毅力與堅持奮戰下所帶來的暢快,之後輸球的伊瑟儂鼓勵戴姿穎要贏到最後,這種輸了比賽卻沒有輸掉友誼的做法令人激賞。以運動來說,贏得比賽,是上場前的企盼,習氣種子薰修過程中,產生審慮思,若能以正念為主導,理知運動本意在自我挑戰,不在輸贏,回薰的就是好的種子,運動員可以享受運動的過程,而不被獎牌綁架。戴姿穎最後獲得銀牌時,覺得自己已經盡力,很享受打球的過程,希望透過賽事,讓觀眾關注選手練球的艱辛,而不是在於奪得金牌,知足的態度同樣令人欣賞。
「與其追尋幸福,不如懂得滿足」,放下「比較」,就會比較幸福,接受缺憾,瞭解現實人生,才有快樂。妙南法師最後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中「聞其說法,能令我等不貪境界,少欲知足,心生歡喜,心得充滿,生諸善根,發菩提心,乃至一切圓滿佛法。」勉勵大眾,「遇緣則有師」,戴姿穎在奧運比賽的表現,足以為大家的老師,希望大眾於諸境界,不生貪心,成就一切圓滿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