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畏是什麼?慈悲、智慧與勇氣」,鄭隆賓醫師6月20日蒞臨佛光山惠中寺2019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,以「外科醫師的無畏」為題,暢談行醫過程中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。

鄭隆賓是國內肝臟移植權威,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,2017年更榮獲「醫療典範獎」。

他表示,心酸歷程每個人都會走過,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。提及自己出國進修2年,1983年7月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學習腎臟及胰臟移植、小腸移植,1984年7月匹兹堡大學學習肝臟移植,1985年學成回國,1985年至1991年天苦讀苦練,思考如何為換肝者換肝臟,終於1991台灣首例B型肝硬化肝臟移植成功。

「挑戰不可能」,活體肝臟移植在國內沒得學習,即使技術很困難,總是要做突破;肝臟移植中B型肝炎帶原者能否捐贈、血型不符合者能否捐贈、重度肝昏迷換肝等,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。2002年9月10日中部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成功,2002年9月10日到2018年12月11日中國附醫有1000例活體肝臟移植成功。移植手術中目前存活最久個案是27年,年紀最大是83歲,超過20年的病人有20位。「救治困難的病人,別人做不到,我做到了。別人救不了,別人不救的,我救得了。」

行醫過程如何具備慈悲、智慧、勇氣?鄭隆賓表示,行醫中最困難和一定要面對的事情是病人的死亡,對於病人死亡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,必須要從每個蛛絲馬跡中去預防不幸的發生,不斷地思考,不斷地改變,最大的企圖心就是把病人救回來。

「我的病人沒有悲觀的權利,我更沒有放棄的理由。」鄭隆賓說,醫生是醫治生命,其精神就是救人,本著當年選擇當外科醫師的初衷,持續以病患為前提,不惜一切的付出(無我),唯有無我才能無畏。

「沉靜以對」是面對人生困難最好的方法。2002年9月10日活體肝臟移植,手術中碰到換肝者血液不通,肝臟幾乎漲破,怎麼辦?沉靜以對,突破難關,醫師要問自己,如果重新來過,如何克服困難。鄭隆賓說,外科醫師要有不怕失敗的勇氣,更要有改變的勇氣、創新的理念、整合的做法。

如何成為優秀外科醫師?鄭醫師分享,態度方面要積極參與、思考改進;勤練方面應用心觀察、學習特點、善用五官;奮鬥方面要隨時演練而化成反射潛能,異科學習而觸類旁通;備戰方面不斷製造情境氛圍,做最壞的打算。每個人只要在自己的領域上抱著「用心學習」態度都會成功的。

來源出自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