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凡是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,都是佛法,都是我們要傳播的真理。」2019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第18站《星雲大師全集》之《華嚴經普賢十大願》,7月21日在惠中寺舉行,來自台中、彰化、南投、嘉義等地區;及遠從澎湖海天佛剎、美國聖地牙哥西方寺前來參與的愛書人齊聚研讀,深入經藏探討經典要義。

研討會在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引言後展開,他指出普賢十大願是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,要成就如來功德法,就必須要實踐的十大法門,勉勵與會愛書人要發願,才能成就法身慧命;也才能決定要往哪個方向去。

「菩提心易發,恆常心難持」,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導讀時表示,「普賢十大願」是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十大願行,以此作為圓滿佛果的修行法門,因此後來的佛教徒,也把「普賢十大願」作為自己的修行目標。只是一般人所發的願心,常常是只有幾分鐘熱度的「露水道心」,所以無法持久;也就是所謂的「菩提心易發,恆常心難持」。因為凡夫眾生求道的願心不堅、力量不強,所以在修行道上,只要稍微遭遇一些困難、挫折,就容易退失道心,如此怎麼能冀望道業有成呢?

妙光法師勉勵大眾,在效法普賢菩薩發下十大願心時,不只要了解每一願的內容,並且如實去實踐,更重要的是,要像普賢菩薩一樣,所發的是盡未來際永不休止的大願;只要大家堅定信念,不斷讓自己的願心昇華,終有一天,必能圓滿「自他成就」的無上佛果。

主題論壇由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陳慧芬主持,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、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、妙光法師與談,分別就普賢十大願中哪一願印象最深刻、最困難?現代的普賢十大願和過去傳統說法有何不同?怎麼樣的人稱得上善知識呢?如何能找自己的善知識?等提出精闢說明。

慧倫法師指出普賢第六大願「請轉法輪」中的一段話:「身為佛弟子,每一個人都要義不容辭的轉法輪,凡是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,都是佛法,都是我們要傳播的真理。」最令他感到印象深刻。他進一步說明,職務上需要經常會客,每天面對的對象,有政府單位、學者教授,更常有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各界人士等,來者不見得是佛弟子,不一定認識佛教;透過交流讓大家認識佛教,就是他的使命,因此對「請轉法輪」印象特別深刻。

「怎麼樣的人稱得上善知識呢?」慧讓法師一開始即指出,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就是大家的善知識,隨後引用《四分律》談到,善親友須具備難與能與、難作能作、難忍能忍、密事相告、遞相覆藏、遭苦不捨與貧賤不輕等七個條件,即所謂「善友七事」。善知識,必須別人做不到的事,他要能做得到;別人不願意給的東西,他願意給;別人沒辦法忍耐的事,他願意忍耐等。所謂「遭苦不捨」就是當有些人遇到困難的時候,會發現周遭的親朋好友全部離去,但還有一些人陪在旁邊,觀照、協助,這就是自己的善知識;而「貧踐不輕」則說明,有些人看上不看下;有些人則一視同仁,對上對下一視平等,這也是善知識的特徵。

「三世諸佛所稱讚,如是最勝諸大願,我今回向諸善根,為得普賢殊勝行。」妙光法師最後以普賢第十大願「普皆回向」分享,大師寫的〈佛光四句偈〉,經常在法會圓滿、功德圓滿的時候唱誦,把當天所做一切功德,都奉獻法界一切眾生。不管今天做了什麼事,即使前面的九大願,或者是今天所做的一切,最後要將所有的願力、功德全部集合起來,回向法界一切眾生,使大家都能夠善根成熟,一起來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,同時獲得其中無盡的功德法財,由此而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的殊勝修行。

下午課程開始前,人間佛教讀書會台灣區執行長鄧淑明帶領大家複習上午導讀內容,並邀請大家分享學習心得,大眾反應熱烈,法喜充滿。

來源出自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