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與佛光山惠中寺主辦、人間福報協辦的親職教講座,12月28日於惠中寺登場,邀請遊戲治療專家鄭如安教授,談親子遊戲式教養,吸引200位關心教育的人士前往聆聽,一向注重增能的均頭中小學校長劉素滿也率領30位老師聽講。
心理諮商博士鄭如安,擁有諮商心理師證照。長年投入兒童諮商,致力於遊戲治療、親子互動遊戲的推展。也積極投入父母、寄養家庭、學校老師的遊戲治療訓練。希望將所學實踐於生活中。提起台灣的遊戲治療,鄭如安表示是始於1999年921大地震,受災的成人或青少年,可以透過法師、牧師或心理師的引導,說出內心的創傷,然而孩童無法敘述,但透過遊戲,能讓情緒有了宣洩的管道。
不過以前的媽媽帶小孩出門,會幫他們準備玩具,現在則多的是給一支手機或平板電腦,這樣他們就乖乖在旁邊不吵人。鄭如安呼籲父母不要過早讓孩子接觸3C產品,對10歲以下的小朋友來說,手機和平板電腦就像是電子海洛因,因為當孩子習慣了聲光及鮮豔色彩的刺激之後,到了課堂上,面對老師的講解及黑板上的字,再怎麼生動,相對來說,還是顯得單調乏味,因而專注力就會降低。
沉迷於3C,除了上課無法專注之外,還會造成人際困擾,因為人際互動幾乎等於零。反觀小孩若想要玩別人手上的玩具,就必須透過溝通協調,即使有爭吵,也是一種學習與成長。不同於操作3C,頂多動動一、兩根手指,玩玩具可以促進手眼協調,感覺統合,與任何學習都有很大的關連。今年8月法國政府禁止15歲以下的學生在校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,鄭如安大力稱讚此為明智之舉。
「玩,真的太重要了!」尤其是自發性的遊戲,遊戲和玩具可以增進孩子的表達,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優勢,鄭如安建議家長帶小孩出門時準備「玩具包」,裡頭除了孩子喜歡的玩具,還可以準備貼紙書、玩具車、動物玩偶、彩色筆、繪畫本部、剪貼簿、黏土、積木等。讓孩子可以培養觀察力、專注力,發揮想像力,表達內心的情緒,而這些美好的特質與態度,還可以內化到其他的學習。
遊戲式教養的基本概念,就是遊戲可以滿足人類基本的親密需求及自主需求。讓孩子被看見、被注意、被照顧、被呵護,並能選擇、能決定、有意見、有想法。培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就從遊戲開始,注意孩子的某個行為,那個行為就會被保留下來。
但讚美經常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。鄭如安提醒大家,不要只以結果來讚美孩子,這樣會讓孩子得失心太重,焦慮感增加,導致表現不如預期。更不要只用「好美」、「好棒喔!」諸如此類形容詞式的讚美,而是針對孩子有做到的部分及努力的過程給予肯定。鄭如安擬了幾個情境,讓在場人士練習,學著用另一種方式誇獎孩子,將具體的事實陳述出來。
遊戲能治療創傷,讓情緒平穩,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,產生自信,進而從努力的過程中,學會為自己行為負責,懂得自我要求。給孩子千金萬金,不如培養良好的習慣,最後鄭如安一句「行動就是王道」,讓參與講座人士開始思索如何讚美孩子,才能讓孩子的行為符合期待,將好的行為保留下來成為習慣。
文章來源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