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社 李雪麗 台中報導】2025-11-12

佛光山惠中寺11月8日舉辦一場精彩的佛學講座,禮請佛光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滿觀法師,主講「人間借路行-品讀《維摩經》」。滿觀法師以深入淺出的語言,將《維摩詰經》中的思想與現代人生活結合,並透過自身文學創作經驗,引導大眾從故事中體悟佛法智慧,現場及線上近600位信眾與佛學愛好者聆聽。

滿觀法師從《維摩詰經》的思想精華談起,表示此經是在家居士修行的範本,內容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,文字優美,有故事、有戲劇張力,文學家白居易、蘇東坡、謝靈運、王維皆受其影響。王維,字摩詰,人稱摩詰居士,也是因此而來。

接著滿觀法師由「身體與病苦」契入,因為維摩詰居士以疾示人;佛陀以人身示現難免生病,而菩薩和居士的病亦與眾生息息相關。滿觀法師指出,病苦非真非異,應以平常心面對,同時運用佛力加持與正統醫療並行,雙管齊下,以智慧與慈悲護身。並強調,身有苦,但不要執著於身體的苦。念佛與善行,是內心平安的重要來源。

而後滿觀法師以生動的故事闡述因果與輪迴觀念,每個人的性格、心性與行為,不僅受父母遺傳與家庭教育影響,也承載前世業力。人的言行造就今生命運,亦影響來世果報。古語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即說明業力因果的公平與智慧。

滿觀法師於2016年出版小說《我從世間來》,講座中,分享將佛法與文學結合,創作小說的經驗。他指出,小說中的角色常融合自身與他人的經歷與觀察,把真實人生的喜怒哀樂轉化為故事情節。最近新作《人間借路行》也是如此,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人性、家庭、人際互動與社會百態。他說:「小說是真真假假,但真實的智慧與人性可以透過故事呈現。」

進一步談到個性與命運的關聯,滿觀法師認為,個性影響行為,行為影響命運;而每個人皆帶有前世累積的業力,透過身、口、意造作善惡,形成生命的連續性。小說創作亦反映此觀點,角色的個性與命運互相呼應,展現人間多樣性與因果智慧。

在講述佛教智慧時,滿觀法師以《維摩詰經》的思想為例,介紹菩薩如何超越相對差別,進入不二法門,達到平等智慧。不二法門超越善惡、大小、來去等相對概念,以無言無說來體悟法的本質。透過故事與經典,他引導聽眾理解「心無分別相,見萬法皆平等」的智慧境界。

談及佛教文化與儀軌的實踐,滿觀法師以眾香國與香積佛的故事,提醒大眾勿迷惑於外在形式,而應保持本心修行。佛法不僅是理論,更應融入生活,體現在日常言行與心境中。

引用自身的寫作與教學經驗,滿觀法師勉鼓勵大眾在生活中保持心境自在,以佛法面對人生百態,學會「片葉不沾水,百花叢林自在行」的修行境界,並以慈悲智慧應對世間悲歡離合、恩怨情仇。

講座全程充滿生動故事、經典智慧與實務啟示,讓聽眾在理解佛法深義的同時,也感受到日常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