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社 廖珈蔓 台中報導】2025-04-17

逢甲大學通識課副教授尤惠貞,4月15日帶領選修「佛教經典與生命教育」課程的30位學生,走進佛光山惠中寺,深入了解佛教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及其與生命教育的關聯。禮請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授課,並邀請惠中佛光青年分團白象幹部一級李洵茹、團長張嫚原、副團長丁芯奕、青年楊致承,以青年論壇分享會,與學生交流如何透過佛教的智慧,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挑戰。

「如果你有一分鐘跟佛陀聊天,你最想問佛陀什麼?」如瑄法師以「人間佛教x生活智慧—佛法快問快答」為主題,有獎徵答方式引領青年深入探討「佛陀是人?還是神?」「學佛是選修?還是必修?」「學佛是否會讓人變得嚴肅、壓抑?」「吃素會營養不良嗎?」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,才算真正學佛?」等15個現代人對佛教的各種疑問。

如瑄法師強調,佛陀是人,而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修行達到覺悟,成為自己的「佛」。他指出,學佛目的在於更真實地做自己,而非壓抑自我,真正的修行能夠使人更加自在,生活得更有意義。他進一步說明,學佛不必一定要出家,在家人同樣可以修行,只要心中有法、日常中實踐,無論在家或出家,都能成就覺悟的道路。

「常樂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。」青年論壇分享時間,張嫚原指出,佛教常常會被誤解是一個消極的宗教,放下與不執著並非是要人們遠離紅塵或逃避現實,而是引導人們在生活中尋求內心的祥和與智慧。李洵茹表示,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煩惱、挫折、苦悶的時候,可以運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「人生108事」找到人生的新方向,認識人間佛教理念,做心的主人。

「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?」丁芯奕分享,透過參加佛光山短期出家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,並在投入青年義工服務中學會待人接物、開啟主持的潛能,這些經驗對她的職業生涯大有幫助。引用大師法語「不要隨人情起舞,人情的喜惡變化無窮;對與不對,要用自己的智慧判斷」,勉勵大家參加佛光青年團,從服務他人中覺察自己起心動念,發掘潛力,成為更好的人。

「佛教不只是一種宗教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。」楊致承分享如何透過學佛實踐心靈轉變。他提到,一次走進惠中寺的因緣,從此改變對世界的看法。偶然發現一本大師著作《人間歡喜修行──維摩詰經》,閱讀到維摩詰居士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」同理眾生苦難的慈悲智慧中,讓他感悟到自己的心靈受創苦難並非孤獨,還有千千萬萬眾生也正在經歷困苦。他把逆境化為動力,發願常常回到惠中寺當義工,服務大眾,讓自己成為放光的人,有一天能為受苦的人點燃希望的燈火。

「即使是一句話,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。」課程尾聲,尤惠貞鼓勵學生將善的種子傳播出去,並強調不要小看自己平時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的力量,相信持之以恆地付出,未來終將會開花結果。她表示,看到青年學子時,總能感受到人間的希望,當日課程不僅增進學生對人間佛教的理解,也激發大家對生活的思考與反思,祝福青年在忙碌的生活中,都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