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社 鄭雅心 台中報導】2024-06-19

佛光山惠中寺「未來與希望」講座,6月17日邀請國學大師辛意雲老師,以「生命的覺察、開展與超越」為題,帶領聽眾賞析《莊子》精彩的篇章,導引出莊子的思想與佛教經典相應之處。現場及線上同步聆聽近千人,總觸及人數超過5000人。

「儒家與道家是中國思想兩大主流,以人為本。」辛意雲開宗明義指出,儒家以孔子和孟子為首,強調修養和人倫道德;而道家則以老子和莊子為主要代表,強調自然與無為而治。兩千年來,孔子、孟子、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必讀的重要書籍。

莊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隱士,名叫周。辛意雲解釋道,雖然許多人認為隱士生活是消極的,但在中國思想以「人」為本的觀念中,不論是出世建立功業,或者是引退成為隱士,都可以視作是積極的自我實現。

在講座中,辛意雲帶領聽眾探討莊子對「生死」的淡然態度,強調他不追求榮華富貴,而是尊重自然的本真。當莊子的妻子去世時,莊子不流淚,反而坐下來擊鼓歌唱,「是其始死也,我獨何能無概然!察其始而本無生;非徒無生也,而本無形;非徒無形也,而本無氣。雜乎芒芴之間,變而有氣,氣變而有形,形變而有生。今又變而之死。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。」成為《莊子‧至樂》中的名句。

辛意雲闡釋,這番話代表莊子看到實相,有生必定有死,生死是同時的,生死不過是自然的變化。如同《金剛經》所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莊子看到空性無常,所以能放下,而無所罣礙,因此,他拒絕將妻子厚葬。在《莊子‧列御寇》,述及莊子以天地為棺木,以日月星辰為陪葬物,一切回歸自然即可。

辛意雲特別談及,莊子與惠施之間的深厚友情及其辯論。兩人觀點不同卻能成為好友,是因為彼此尊重,彼此包容。當惠施去世時,莊子深感悲傷,在《莊子‧徐無鬼》中,自比為石匠,運斤成風,能精準削盡微細如蠅翼般的泥塵,惠施之死,使石匠再無用武之地,斲堊從此成為絕學,只剩莊子獨自悼念曾經的風光時刻。

「當人有能力超越日常經驗的限制,生命才是真實的覺醒,人才會獲得逍遙、自由。超越生物本能的侷限,將人的自覺性–自我意識、認知性全面發揮,不再受制於生物本能的衝動,屬於人特有的智慧生命就能開展。」辛意雲引領聽眾深入探討《莊子》中的核心篇章,包括《逍遙遊》、《齊物論》和《養生主》後,引用多篇《逍遙遊》中的語句期勉眾人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