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社 李雪麗 台中報導】2024-06-17

邁入第10年的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,6月15日邀請知名作家、文學評論家、歷史學家楊照開講,楊照以「我的朋友司馬遷」為題,從〈報任安書〉談西漢司馬遷忍辱偷生,為後世留下偉大的著作《史記》,呼應今年講座「古今」主題,現場及線上同步聆聽逾千人,總觸及人數逾5400人。

楊照對司馬遷研究得十分透徹,稱司馬遷為「我的朋友」,楊照表示,對朋友的定義是對其人知之甚深,甚至知道關鍵時刻他會做什麼決定,做什麼事。與現今臉書、IG、LINE群組上朋友的概念截然不同。講座中,和聽眾分享班固《漢書》中〈司馬遷傳〉裡重要內容〈報任安書〉。

〈報任安書〉又稱〈報任少卿書〉,任安,字少卿,當時作為北軍使者護軍,得到戾太子劉據發兵的命令,卻選擇按兵未動,導致太子兵敗被殺。漢武帝以「心懷奸詐,有不忠之心」下令論罪誅殺,於是寫書信向好友太史令司馬遷求救,請他幫忙在漢武帝面前說情。

然而時過兩年,司馬遷才回信。楊照表示,以現今的情境,可以想成回覆朋友2年前傳來的LINE訊息。司馬遷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,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,抒發為了著作《史記》而不得不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。信中先為遲覆表示歉意,而後說明因受宮刑,已不屬士大夫之列,位卑言輕。最後道出極端受辱卻不自殺之因,是為了完成《史記》。

楊照談及,李廣的孫子李陵帶兵攻打匈奴折損五千士兵,不但戰敗還向匈奴投降,朝廷無一人敢挺身為李陵說話,司馬遷認為李廣效忠朝廷,其孫子李陵也非貪生怕死之輩,投降或許有其他打算,不是真正叛變,但漢武帝不但聽不進司馬遷的進言,甚至遷怒於他,司馬遷因此受到牽連,下獄受宮刑。

身為史學家,心中強烈的責任感,使司馬遷選擇放棄尊嚴,隱忍苟活,忍辱負重,在〈報任安書〉中向世人訴說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,也揭露朝臣的自私,甚至指出漢武帝的是非不辨、刻薄寡恩。

楊照提及,《史記》,記述中國上古至西漢武帝的歷史,全書分成〈本紀〉、〈表〉、〈書〉、〈世家〉和〈列傳〉,以及最後的〈太史公自序〉。司馬遷身為史學家,對自己的期許是:「究天人之際、通古今之變、成一家之言。」此中國第一部通史,後世也給予司馬遷公正的定位,《史記》在正史中具有極高的地位。

楊照推崇司馬遷在艱難的選擇下,仍能秉持史學家的使命感,不放棄對生命的追求,藉此提醒大眾,不論生於哪個時代,不管外界有什麼樣的誤解、批評,都要堅持走在對的路上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