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05
培訓課程內容包括:何謂體驗教育與休閒教育、溝通的技巧和態度、探索教育及引導思考的相關理論與實際運用、如何面對不同年齡學習者的心態、如何透過或協助自然教育、戶外教育的進行及佛法精神在教育中的應用與相通性,學員們透過撲克牌、溝通協調、團隊拼圖及排積木等有趣活動完成學習。
「教育需要熱情,為別人付出,其實獲得最多的是自己。」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表示,佛光山注重教育,除僧伽教育外,亦致力於各項社會教育。惠中寺教育義工培訓自2023年開辦,今已辦至第三期,培訓義工除支援惠中寺各項活動,希望他們進入校園,運用啟發性技巧,引導孩子從戶外探索、內心探索,進而探索生命,讓孩子們播下良善的種子,同時豐富自己的生命。
台灣教育訓練人才發展中心專業講師郭託有指出,「不同於休閒、團康教育」,探索教育著重體驗,他用「KJ法」重點整理方式,讓學員以腦力激盪方式,自由發想,接著重點分類,最後按重要性或時間分類排序,釐清問題,找出問題解決的可行方案。
「4F引導學習」方式,讓教育義工演練如何面對不同年齡學習者,郭託有強調,教育應尊重孩子的差異性,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以「事實」觀察能力為主,國小高年級可有分享「感受能力」,國中1、2年級已有「發現」的邏輯能力,而國中3年級及高中學生則具有「未來該怎麼做」的計畫能力。
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好的教育義工服務團隊運作?郭託有表示,力行「三好」、「四給」是教育義工應具備的特質,而好的團隊運作,還需有「共同的目標、共同規則及共同的態度」。郭託有強調,調整心態,學習以「四大菩薩」的精神,不同的任務、不同的對象、不同的情境,不同的六度法,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」是修持法,也是管理不變之道。
學員分享時,賴美伶表示:2天的培訓課程讓她收獲到我在眾中,做中學,是課本中學不到的寶貴經驗,從活動遊戲中她學習到如何將六度實踐在活生生的生活中。張亞雯則說:「在這次探索教育義工培訓中,我們深入學習如何以佛法『六波羅蜜』為核心,針對不同年齡層與社會背景的學員,設計相應的體驗活動,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」。林伯龍也表示,課程讓他體會到佛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,不僅幫助個人成長,更能引導他人走向正向思考與善行,未來他將持續參與義工服務,將這份快樂延續下去,幫助更多需要的人。潘昭宇則分享,她從活動中學到「給」及團隊分工合作的重要。
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讚許義工們積極的學習態度,並期勉他們學習後,要多參與惠中寺的各項活動,持續成長。知宏法師並感謝這場培訓課程安排的所有教育義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