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6-23
在惠中寺知客法師的導覽下,學生們走訪惠中寺的一樓人間廣場、惠中蔬食滴水坊及三樓大殿。同學提及,建築中結合台中市的市樹、市花、市鳥的裝飾,展現當地的特色與人文風情。
在座談會一開始,覺居法師回憶起文宣組成立的初衷。他提到,在民國100年,由於佛牙巡境的需要,宣傳工作變得尤為重要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蔡招娣因其寫作特色而被友人推薦,最終請她擔任文宣組的組長。蔡招娣雖然對新聞領域並不熟悉,但她沒有拒絕這份承擔,而是勤奮學習,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組織能力,使惠中文宣組茁壯成長。
「當義工的15年來,我只專注於做一件事,就是把惠中寺文宣組照顧好。」蔡招娣表示,惠中文宣經歷15年的風雨,時代的交替、疫情危機、寺院的新建、以及數位媒體的轉型,依然還能穩健地存在,都要感謝覺居法師的鼓勵與支持,「沒有住持的支持惠中文宣,很難做到我們想做的理想」。
「同一亮點做三層包裝:新聞稿、社群文案、影音腳本。」談及傳播策略,覺居法師以「未來與希望講座」案例,他表示主題確認後,就需要定副標題的slogan,副標題很重要可以明確告訴粉絲主題的意涵,它同時也是接下來所有文宣內容文案的方向。善用正確社群平台做為第二層傳播,讓真、善、美理念善念深植人心。文宣未來展望,傳承至關重要,培育人才、寺院文宣組織化。
「新聞報導的五個關鍵元素:第一次、唯一、創新、突破性,以及人性故事與社會關懷。」蔡招娣以惠中蔬食滴水坊為例,她指出,自開幕以來,受到網紅和部落客的廣泛報導,成為佛教與蔬食結合的一個重要宣傳亮點。寺院的報導素材不僅限於宗教活動,透過媒體的視角,能夠挖掘出更多可報導的亮點。
蔡招娣介紹三位文宣義工故事,因接觸文字和攝影而改變人生。江怡慧從小六進入文宣組撰寫新聞,高中會考時滿級分,目前已成為專業的記者;李雪麗則以鍋鏟育人生活,用紙筆書寫人間真相;曾巨宏因攝影走出人生陰霾,帶領女兒走進佛門。她強調文宣義工是手握法器的佛子,相機、筆、乃至鍵盤,都是在為佛教留下歷史,是在做一件續佛千年慧命的事,是無比的福報。
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夏士芬表示,惠中文宣的成功之一源於義工們無私的發心。惠中寺講座宣傳即使內容並不是最炫酷,但「真善美」的主題理念依然能達到預期,傳達「真善美」的核心價值,對現今數位媒體時代才是最緊要的。
文化大學碩士一年級生張玲禎分享,人間佛教在媒體宣傳上的轉型,從口頭到社群媒體,為傳播業界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範例。